郭 強攝
"> “林都號”旅游列車在山間穿行。
郭 強攝
郭 強攝
"> 2025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冰雪體育示范區(qū)國際冰壺邀請賽在伊春舉行。圖為外國運動員參賽現(xiàn)場。
郭 強攝
李雨珍攝
"> 7月2日至4日,首屆伊春—比羅比詹中俄青少年運動會在伊春舉行。圖為俄羅斯小朋友參加拔河比賽。
李雨珍攝
李紹軍攝
"> 在伊春市嘉蔭縣舉行的第十屆中俄國際集體婚禮現(xiàn)場。
李紹軍攝
審圖號為黑S(2025)58號
"> 圖片來源:黑龍江省測繪地理信息局
審圖號為黑S(2025)58號
郭 強攝
"> 中韓緣青少年使者團在伊春市嘉蔭縣參觀恐龍化石。
郭 強攝
郭 強攝
"> 伊春市城市鳥瞰。
郭 強攝
關(guān)于黑龍江伊春市的名稱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蒙古族文化推崇的“九”,蘊含“春天來臨、物產(chǎn)豐饒”意味,恰好呼應(yīng)了今譯名中的“春”;一說是滿語“盛產(chǎn)皮毛衣料的地方”,反映其地處小興安嶺腹地,林木繁茂、盛產(chǎn)動物皮毛的特點。
從伊春上空俯瞰,浩瀚林海翻涌,深淺不一的綠意延綿到天際。這里森林覆蓋率高達83.8%,是全國平均水平3倍以上;更擁有全球保存最完整的紅松原始林群落。伊春這一綠一紅,讓當(dāng)?shù)夭粌H有“中國林都”之稱,更被稱為“紅松故鄉(xiāng)”。伊春北部與俄羅斯阿穆爾州、猶太自治州隔黑龍江相望。這座因林而生、因林而興的邊城,以生態(tài)稟賦為底色、文化交流為橋梁,拉緊周邊相知合作紐帶,向世界遞出一張多彩名片。
從跨國“網(wǎng)紅婚禮”到“第二故鄉(xiāng)”——
樺樹林子村有條“伊蓮娜小巷”
嘉蔭縣位于伊春最北端,在黑龍江省形似展翅天鵝的版圖上,恰在“天鵝”之背。
“這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來自俄羅斯的尤利婭,一頭金色短發(fā),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跳俄羅斯民族舞的尤利婭和一名學(xué)聲樂的嘉蔭小伙在表演中相識,并于2012年在嘉蔭舉辦的首屆中俄國際集體婚禮上喜結(jié)良緣。尤利婭自那之后一直在嘉蔭工作、生活。至今,嘉蔭縣的中俄國際集體婚禮已舉辦10屆,成為當(dāng)?shù)亍熬W(wǎng)紅”品牌,累計有436對中俄青年情定終身。
黑龍江奔流不息,跨國愛情故事在這片土地上書寫。如果沿時間河流追溯,嘉蔭的跨國婚姻傳統(tǒng)已有上百年歷史。有很多當(dāng)?shù)厝烁岸韯?wù)工,將俄羅斯眷屬帶回國,通婚交往不斷。嘉蔭縣西北端,常勝鄉(xiāng)就有常家村、勤儉村、樺樹林子村3個俄羅斯民族村,沿黑龍江分布。
“我就是伊蓮娜接生的?!睒鍢淞肿哟?9歲的叢成武對村史津津樂道。伊蓮娜是較早嫁到村里的俄羅斯姑娘,懂醫(yī)術(shù),村里的孩子多數(shù)都是她接生的。村里40%的村民都有俄羅斯血統(tǒng)。為了紀(jì)念她,村里將一條小路命名為“伊蓮娜小巷”。
“跟我的奶奶都尼亞像不?”叢成武拿著家里的相冊,與相片中的俄羅斯老人對比起來。叢成武鼻梁高挺、嘴唇略薄、臉形硬朗,異域風(fēng)情寫在臉上。
不僅與俄羅斯嫁過來的奶奶長得像,叢成武還繼承了制作俄羅斯美食的手藝。地里的旱黃瓜掛滿秧,叢成武采摘回家洗凈后,一層黃瓜撒鹽后鋪一層帶籽的茴香,最上面用樹葉蓋好壓實?!半缰坪玫乃狳S瓜切成薄片,蘸著蜂蜜吃酸脆甜香?!痹趨渤晌涞闹讣?,俄羅斯的味覺記憶流傳了下來。
跨越國界,情定“林都”。中俄國際集體婚禮讓不少周邊的年輕人在這里找到了“第二故鄉(xiāng)”。如今,尤利婭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俄語和地道的東北話在她的言談中流暢切換。中俄國際集體婚禮仍在延續(xù),講述著一個個“國之交在于民相親”的美好故事。
從“神州第一龍”到“生物多樣性基因庫”——
“森林里的家”越來越有國際范兒
首屆中俄國際集體婚禮上,主辦方贈予每對新人一份嘉蔭特產(chǎn)——“木化石”,寓意愛情永恒。這塊“木化石”,尤利婭珍藏至今?!霸絹碓蕉嗤鈬伺c這片土地結(jié)緣,被伊春的歷史吸引?!庇壤麐I深有感觸地說。
嘉蔭縣城西側(cè)丘陵漫崗地帶,龍骨山因埋藏豐富的恐龍化石和古生物化石而得名。1902年,有人在龍骨山發(fā)掘到第一批恐龍化石,這是中國出土的第一具恐龍化石,被稱為“神州第一龍”。嘉蔭是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和中國恐龍最晚滅絕的地方,有“中國第一龍鄉(xiāng)”的美譽。“這‘一早一晚’成為吸引科學(xué)家們與嘉蔭結(jié)緣的原因之一?!背D旮鴩鈱<腋阊芯?,嘉蔭恐龍國家地質(zhì)公園的化石修復(fù)師沈鳳斌,對嘉蔭在專家中的知名度頗為自豪。
“嘉蔭恐龍是世界科學(xué)寶庫的財富?!倍砹_斯學(xué)者尤里·保羅斯基是沈鳳斌的朋友,在江對岸的家鄉(xiāng)開設(shè)了一家恐龍化石博物館,每年都到嘉蔭與中國科研團隊交流。在嘉蔭恐龍國家地質(zhì)公園巨型恐龍模型周圍,24位中外科學(xué)家的青銅像栩栩如生?!斑@是紀(jì)念他們?yōu)樾∨d安嶺地質(zhì)事業(yè)作出的貢獻?!鄙蝤P斌說,近20年來,嘉蔭吸引了近20個國家的數(shù)百名科學(xué)家前來交流合作。
今年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國的主場活動在伊春舉辦,不少國家駐華使館和國際機構(gòu)代表在此見證了伊春守護“生物多樣性基因庫”的努力?!懊利惖男∨d安嶺是伊春的,也是世界的?!币链菏形瘯浂那俦硎?,伊春的生態(tài)底色賦予這座城市開放發(fā)展的底氣。
在伊春森工烏馬河林業(yè)局公司烏馬河林場,陽光透過茂密樹冠灑向地面,紫貂從灌木叢中躍到濕滑的苔蘚地上,又迅速攀上高大的紅松,追逐嬉戲。58歲的黨向民已堅守森林瞭望塔20多年。“從掄斧砍樹到守望護林,身份變了,山林也活了——你看這多起來的紫貂,就是小興安嶺重?zé)ㄉ鷻C的最好證明?!彼f起曾陪同記者瓦季姆·格里尼赫探尋林場變遷的經(jīng)歷,眼里滿是欣慰。
伊春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豐富,目前全市建有中華秋沙鴨、白頭鶴等自然保護區(qū)23個,覆蓋林區(qū)67萬公頃?!斑@里的生物多樣性數(shù)據(jù)可為全球溫帶生態(tài)研究提供高價值參考標(biāo)準(zhǔn)。”黨向民接待越來越多走進伊春林區(qū)的國際友人,“‘森林里的家’越來越有國際范兒?!?/p>
從“森林氧吧”到“冰壺之鄉(xiāng)”——
森林和冰雪旅游成“頂流”
“伊春的雪世界,美過童話里”……來自俄羅斯、美國和東南亞國家的游客乘坐“伊春號”“林都號”旅游列車,行進在小興安嶺的林海雪原,贊嘆不已。
“林都”待客不用酒,捧出綠色就醉人?!跋募究諝庵胸撗蹼x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可達8000多個,‘天然氧吧’名不虛傳?!庇壤麐I深深陶醉于紅松林中彌漫著的松脂清香。
“這里山清水秀,風(fēng)光旖旎?!苯陙恚链禾栒偈忻穹e極推薦家鄉(xiāng),有著近30萬粉絲的“網(wǎng)紅”尤利婭,將兒子用俄語推介伊春冰雪的短視頻分享到俄羅斯網(wǎng)站。隨著“國際春”一詞在網(wǎng)上走紅,伊春市順勢而為,進一步開通國際旅游線路、打通國際化傳播渠道,借著森林和冰雪名片,吸引各國朋友前來。
“伊春很棒,森林蔥郁,空氣清新,一定介紹朋友來體驗。”俄羅斯冰壺俱樂部隊員吉安娜對伊春的一見鐘情,源于冰雪運動。今年6月28日,2025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冰雪體育示范區(qū)國際冰壺邀請賽,在伊春紅松體育館開幕,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運動員參賽。酣暢淋漓的比賽過后,吉安娜也像尤利婭一樣,成為推介伊春的“宣傳員”。越來越多國際友人到伊春,用他們獨特的視角打開了解伊春的大門。
深挖冰雪資源,伊春著力叫響“冰壺之鄉(xiāng)”品牌,加快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冰雪體育示范區(qū)伊春輔助區(qū)建設(shè),以冰壺項目為突破口,以國際交流發(fā)展為目標(biāo),打造冰雪體育合作中心?!澳壳?,全市已接待國內(nèi)外冰壺研學(xué)團隊3000余人?!币链菏畜w育局副局長尹航說,今年各項冰壺賽事期間,全市日均游客達11.8萬人次,較日常增長10.5%。
如今,“國際春”成功躋身森林和冰雪旅游“頂流”。上個雪季,全市接待境外游客同比增長382%,2024年接待游客人數(shù)、旅游收入分別同比增長53%、76.2%,為歷年最高。
伊春市中心,比羅比詹廣場上矗立著一座紀(jì)念碑,頂端是帶有紅松浮雕圖案的圓球。在俄羅斯比羅比詹市的伊春廣場,和平鴿托舉著一顆相似的圓球。兩個城市用融合了中俄元素的紀(jì)念碑,將伊春與比羅比詹人民濃厚的情誼化作地標(biāo)。隨著嘉蔭縣、大箐山縣、豐林縣等地與俄羅斯地方文化交流的拓展,全市開啟了多層次、寬領(lǐng)域?qū)ν饨煌窬帧?/p>
從歷史深處的開放印記,到如今林海雪原間回響的“世界之約”,伊春正打通一條促進民相親、心相通的特色之路。
鏈接·黑龍江伊春
伊春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是中國開發(fā)最早的重點國有林區(qū)、國家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小興安嶺貫穿全境,邊境線長246公里。
近年來,伊春瞄準(zhǔn)“國際春”定位,不斷密切與友好城市俄羅斯比羅比詹市交流互訪,舉辦常態(tài)化文藝匯演等人文交流活動;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建立常態(tài)化聯(lián)系機制,加快嘉蔭邊民互市貿(mào)易區(qū)建設(shè)。
伊春不斷深化“森林+”國際品牌,持續(xù)做強森林康養(yǎng)、森林冰雪、森林食品等核心生態(tài)資源品牌,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生態(tài)旅游目的地。以跨國集體婚禮、冰壺國際體育賽事等為重要載體,伊春持續(xù)打造國際人文交流平臺,在拉緊周邊民眾感情紐帶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8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