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吉隆坡7月17日電 科普|熱浪中別只看普通氣溫,專家解析“濕球溫度”
新華社記者王嘉偉 毛鵬飛 譚耀明
受氣候變化影響,高溫熱浪正變得越來越頻繁強烈,對人體健康構成嚴峻挑戰(zhàn)。專家提醒,熱浪來襲時不要只關注溫度計上顯示的氣溫,還需重視綜合考量氣溫、濕度、風速等因素的“濕球溫度”,該指標更能準確反映高溫對人體健康的實際威脅。
馬來西亞是位于赤道附近的熱帶國家,全年高溫、高濕,年均氣溫在21至32攝氏度之間。馬來亞大學醫(yī)學院社會與預防醫(yī)學系教授何志偉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介紹,濕球溫度的測量方法是用濕布包裹一支普通溫度計后將其置于流動空氣中。水分蒸發(fā)會使溫度計冷卻,從而使溫度計的讀數(shù)低于普通氣溫(干球溫度)。
何志偉說,普通氣溫是最常見的溫度指標,反映空氣的冷熱程度,但該指標雖然應用廣泛,卻無法準確反映對人體的實際影響。相比之下,濕球溫度綜合考慮了濕度、風速等因素,反映了通過蒸發(fā)冷卻所能達到的最低溫度,是對人體生理影響更具代表性的指標。而所謂的體感溫度則是將氣溫與相對濕度等結合,估算出“人感覺起來有多熱”,更便于公眾理解和傳播。
他解釋說,上述三個概念都用于描述熱暴露情況,但只有濕球溫度能夠直觀反映人體通過出汗散熱的能力。當濕球溫度超過35攝氏度時,即使是在陰涼處休息、飲水充足的健康人群,可能也難以長時間維持調(diào)節(jié)自身體溫的能力。而體感溫度基于一套固定條件計算,在馬來西亞等地的高濕度環(huán)境中,可能低估了實際風險。
何志偉說,濕球溫度已成為衡量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重要指標。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和濕度增加,危險高溫事件日益頻發(fā),過去氣候較涼爽的地區(qū)也未能幸免。馬來西亞部分地區(qū)已出現(xiàn)27至31攝氏度的濕球溫度,這會顯著降低體力勞動效率并增加熱衰竭和中暑風險。一些國際標準如ISO 7243和職業(yè)熱應激指南已采用基于濕球溫度的指標來制定安全的工作休息周期。
據(jù)他介紹,馬來西亞職業(yè)安全與健康部門已認識到日益增加的高溫作業(yè)風險,并于2016年發(fā)布了《工作場所熱應激管理指南》。該指南符合ISO 7243標準及相關全球最佳實踐,并明確推薦在工作場所采用濕球溫度或濕球黑球溫度(WBGT)作為熱暴露監(jiān)測指標,特別是在農(nóng)業(yè)、建筑、物流、安保等領域。濕球黑球溫度由濕球溫度、黑球溫度以及干球溫度三個部分構成,綜合考慮了空氣溫度、風速、濕度和輻射熱四個因素,其中黑球溫度使用與濕球溫度相同的測溫方法,但在溫度計表面噴上一層黑色材料,從而更好地吸收太陽輻射以測量輻射熱指標。
何志偉說,濕球溫度可作為跨文化、跨地域的普適性工具,實現(xiàn)對高溫風險的統(tǒng)一評估,且可在多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例如,濕球溫度數(shù)據(jù)可用于啟動高溫健康預警、指導應急響應或建設避暑中心,濕球溫度地圖還能幫助識別城市中的高溫熱點,助力更合理的城市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