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彥
近日,國航“選座費”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盡管外界傳言,該項目已被民航管理部門口頭叫停;但國航工作人員卻對相關媒體表示,目前旅客仍可以付費選座,此前不過是由于系統(tǒng)升級暫時停止而已。
說起來,坐飛機付費選座并不是新鮮事。不說航空服務業(yè)發(fā)達的歐美,即使是在國內市場,也早有航空公司推出過此類服務。為何這次國航試水新業(yè)務,卻遭到市場熱議,被無數網友“拍轉”?仔細研究國航“選座費”的具體內容,便會發(fā)現,爭議其實集中在選座有無價值上。根據規(guī)定,國航在6條歐美航線推出價格100元的“選座”服務,不過,服務只針對經濟艙的第4到第10排,而這些座位原本只要網上提前值機、手機值機或提前到機場值機都可以選到。更為關鍵的問題是,這些座位與一般經濟艙的座位相比,不管在舒適度、安全性,還是便利性方面,并沒有特殊差別,旅客花費100元選這樣的座位,其價值體現在哪里,讓人感覺糊涂。
可見,對“選座費”的爭議,矛盾的焦點不在于附加服務能不能收費,而是在于附加服務有沒有附加值,消費者能不能從中感受到進一步的舒適性,從而心甘情愿地掏錢。有附加值的服務,比如經濟艙的第一排位置,因為空間較一般位置大,可以坐得更舒服,即使需要另加“選座費”,也有旅客愿意埋單。與之相比,沒有附加值或附加值偏低的服務項目,就算不是強買強賣,也會被消費者說一句“想錢想瘋了吧!”
有業(yè)內人士指出,以往航空市場較好的時候,航空公司不會斤斤計較;但目前油價高企,市場不景氣,航空公司迫于業(yè)績壓力,才想通過收取一定的輔助服務費用,來增加收入。這樣的想法其實沒有什么羞于示人。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恰恰是優(yōu)質服務換取優(yōu)質收費,最終才推動了現代服務業(yè)的發(fā)展。不過,老話也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對服務性企業(yè)來說,就是提高服務的本領和能力。否則,隨便為某些單個項目掛價格標簽,還美其名曰市場規(guī)律,這樣簡單的增收,最終只會影響到整個服務的品質和口碑,得不償失。